https://skypost.ulifestyle.com.hk/article/1970107/%E6%8B%AF%E6%95%91%E5%80%8B%E6%A1%88%E5%A2%9E%E5%85%A9%E6%88%90%20%E8%A1%8C%E5%B1%B1%E4%B9%8F%E8%A3%9D%E5%82%99%E6%90%B5%E5%91%BD%E6%90%8F
忌高估個人能力
香港山藝協會總教練梁梓浩表示,部分人行山時連地圖、指南針及背囊也沒帶,「行山如行街般,只帶個環保袋,沒有食水及乾糧」。他解釋,地圖有助了解山形地勢,預知何時上山和下山,有助行山客掌握路程。他建議行山需準備緊急食糧,如高熱量的朱古力,以防困山等待救援時充饑。
此外,部分人亦高估個人能力,為行山意外埋下伏綫。梁指,部分人因受其他行山客分享的影片吸引,以為體力可應付,忽略自己平日甚少做運動,「行山又上又落,部分需時6、7個小時,需要很大體力才可應付」,加上有些行山客忽略節奏,一開始行便很急,他強調「行山非跑山」,過程要保持均速。
自組行山隊 節奏難一致
在fb行山群組及討論區等,不時見到有網民自組行山隊,但隊友來自五湖四海,安全成疑。鍾建民認為,領隊不清楚隊員體能及健康情況,隊員亦不了解領隊經驗,一齊行山節奏未必一致,「例如落山需要時間,若當中有人心臟不適或沒帶夠裝備,其他隊友可否提供協助呢?或有人行得太快,部分人跟不上,中途或會失散」。他建議行山需事前多計劃,不宜跟風。
此外,個別家長更會帶手抱小孩一起行山,梁梓浩認為,親子行山最重要選擇適合的山徑,「例如行家樂徑,包括鶴藪水塘及北潭涌家樂徑,都適合一家大細」。他建議出發前到政府網頁「郊野樂行」了解路徑資料,多做準備工夫。
記者︰翟秀娟
編輯:梁顯庭
美術:李明